2025 年春季,位于中国香港的大馆当代美术馆呈献全新展览“胡晓媛:异路”与“艾莉斯亚·夸德:彼托邦”。作为同期展出的“突破”系列个展,两位女性艺术家分别通过雕塑、装置、影像等媒介,以多样面向探索物质与叙事,并反映大馆致力于推广当代艺术,以及加深公众对当代艺术理解的承诺。
“胡晓媛:异路” 是中国艺术家胡晓媛在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,展出七组十二件均由大馆当代美术馆全新委约的作品。是次她带着其独特的视野来到香港,通过装置、声音、绘画、影像和文学创作,重新审视她作为女性的生命经历,展现人类命运与自然演化的复杂关系,并带领观众思考时间、物质状态、个体存在和意识等恒久议题。
“艾莉斯亚·夸德:彼托邦”是著名当代艺术家艾莉斯亚·夸德在香港的首个美术馆个展。逆向转动的时钟、旋绕漂浮的岩石、反脆弱的椅子,以及随时间推移隐约显现的时针——这些作品在宛如雕塑般的环境中呈现了一场虚实交织的感官体验,邀请观众关注并反思对时间、空间、系统和世界的感知。
胡晓媛(1977年生于哈尔滨)于2007年成为了首位参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女性艺术家,因而跃升国际舞台。过去二十年间,她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确立了引人注目的地位。在是次展览独特的视觉叙事中,胡晓媛运用生物遗骸和建筑废墟,结合金属、石材等传统造型艺术中常见的媒材,将自然知识、历史记录和文学隐喻交织在一起。
“异路” 于大馆赛马会艺方一楼举行,展期为2025年1月24日至4月13日。展览用诗意和视觉方式探讨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,尝试呈现在残破与失能的当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存在和选择。延续她一贯运用长期被忽视物件的风格,胡晓媛聚焦于社会与生物系统的丢弃物:城市拆迁的旧钢筋、用过的日常生活器具、干瘪的水果、空洞的蜂巢、风干的昆虫翼,甚至还包括海洋生物的遗骸。在胡晓媛眼中,无论有机或无机,从大型城市建筑至微小的日常器具,抑或从自身至世上的芸芸万物,都有各自的生命轨迹。她将这些看似毫无关联、失去功能的材料重新摆列、并置和组合,再透过文学和历史检视其意义。大馆从历史古迹到文化枢纽的重生,与艺术家为被忽视事物中蕴含的另类叙事注入新生的过程不谋而合。呼应大馆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,她的作品促使我们思考过去如何持续塑造现在,以及被丢弃之物如何能孕育新的可能性。
展览提供了一个静思的空间,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。在纱幔与光线精心营造的时空中,胡晓媛讲述着关于进化与命运、变异与放逐、封闭与自由、群居与个体的故事和思考。展览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用“绡”制作的半透明纱幔在展厅辟出不同的参观路径,通过特制的人造光线及其难以言喻的光线变化,在空间中营造出独特存在的时空感。绡,即生丝,是丝绸最原始的形态,柔软、脆弱并透着微光。在绡美丽且柔软的形态下,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生丝取丝过程,首先要将茧加热至蒸熟以杀死里面的蚕,借此防止蚕在破茧时破坏丝心蛋白链,然后将茧浸泡在热水中以软化胶水并松开纤维,最后在缫丝过程中捻合而成得到生丝。在温柔与暴力、完整与残缺、生命与死亡中形成的绡,体现了胡晓媛多年以来对材料与隐喻的思考。绡不仅以纱幔的形态存在于展览中,还多次被胡晓媛用来附着、覆盖与包裹作品。绡的使用,代表了她选择材料的独特视角,即将材料背后的生物、历史和文学的叙事与对自身命运的观察交织在一起。通过混合各种材料,艺术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现场体验和启示。
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犹太裔德语诗人保罗.策兰(Paul Celan)的诗歌《花冠》为灵感创作的雕塑 ——《荒原上的花冠,或者,花冠上的荒原》。在这件作品中,胡晓媛将构树皮、桑蚕茧缫出的生丝、羊毛、玉米纤维制成的骸骨、干瘪的蜂巢与水果等失能的有机物,置于城市废弃钢筋和被打磨的太空铝构成的空间内,在不同材料带来的强烈视觉冲突中,折射出每一物件的个体命运和时空际遇,呼应了策兰诗作《花冠》中的隐喻:“从我手中秋天吃掉自己的叶子:/我们是朋友。/我们从核果中剥出时间我们教会它走路:/时间又归返壳里。”(中国台湾诗人谢旭升译) 《我有根,但我在漂荡》这件作品平静而脆弱,同样运用了太空铝板和旧钢筋构筑出一个形似书房的空间。书房一角悬挂着由艺术家撰写的半文言文式的小传,下方的台面则散乱地摆放着各种海螺、贝壳,以及蜻蜓翼、蝉翼、羊毛等材料。它们或是有机体的一部分,或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遗存物,皆象征了生命和记忆的碎片。艺术家通过这些精心摆置的材料,呼应文本中的故事,试图以视觉和感性的方式呈现对生命轨迹和变迁的感悟。